|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保部派專家到京津冀指導治污 |
(時間:2017-10-25 8:27:07) |
10月23日下午,十九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辦記者招待會,這是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第六場記者招待會,主題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建設美麗中國”。昨日出席記者會的有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 發布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下降了30% 記者發布會上,李干杰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 其中,包括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先后發布實施三個“十條”,即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在這個過程中,還實施了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了5.7億千瓦,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達到1800多萬輛。同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超過11萬個村莊完成了整治,將近2億農村人口從中受益。 這五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40多項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程序。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和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均前所未有。 而且,這五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也前所未有。2016年,三大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的PM2.5平均濃度與大氣十條制定出臺的2013年相比均下降30%以上。全國酸雨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7.2%。在水的方面,地表水國控斷面I至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楊偉民表示,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表明了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一定要堅決制止、嚴懲、重罰的立場、態度和決心,“相信通過這樣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長效機制是一定會建立的,會形成不敢、不想破壞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38次中央深改會議20次討論生態文明 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進展情況和成效方面,楊偉民介紹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中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密度最高、推進最快、力度最大、成效最多的五年。 十八大以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次會議當中,20次討論了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項重大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的37項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任務,已完成24項,部分完成9項,正在推進的4項,出臺改革文件84件。 考慮到生態文明體制缺乏頂層設計的情況,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專門制定《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個總體方案明確了生態文明體制的“四梁八柱”,設計了“八項制度”。目前進展順利,總體方案確定的2015-2017年要完成的79項改革任務中,73項已經全部完成,6項基本完成。 目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日益加強,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不斷強化,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持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改革力度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加快構建,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比如,推動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度,促進各地區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要求推動發展。比如,北京屬于優化開發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實際上這相當于對首都北京的重構,是繼歷史上元、明、清之后對首都的又一次重構。 重點 立法需求 中央環保督察將繼續堅持下去 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中央環保督察歷時兩年實現了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 據李干杰介紹,“有人總結了一下,用了四句話,中央環保督察是達到了這么一個境界和效果,叫 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 。我個人以為,這個評價還是恰如其分的。” 記者會上,李干杰給出了一組數據:在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督察組一共受理了群眾的舉報13.5萬件,其中有一部分是重復的,經過合并以后,向地方交辦了10.4萬件,到目前為止10.2萬件已經得到辦結。其中梳理發現,大概有8萬件涉及到垃圾、油煙、惡臭、噪聲、散亂污企業污染,以及黑臭水體問題,這些都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 不僅如此,中央環保督察還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很多地方把中央環保督察當成推動綠色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契機和動力,借此機會加強企業的污染防治,內化環境成本,讓守法企業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整治那些散、亂、污企業,比較好地解決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大大提升了這些行業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效益。同時,各地借此機會,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數量能達到三四百項,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 談起中央環保督察,李干杰表示,“不會有任何疑問,后續我們一定會把它堅持下去”。在總結首輪中央督察經驗的基礎上,環保部門在研究推進有關中央環保督察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問題準備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這個正在謀劃當中,可能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就會出臺相關舉措,開展相關的專項行動。積極指導和督促地方建立省級環保督察體系,國家督省、省督市縣。國家督省的體制機制已經基本健全,省督市縣正在通過省以下環保垂直管理改革這項制度抓緊推進。 經濟影響 反對“一刀切”關停違法違規企業 在回答抓環保工作是否會影響經濟增長這個問題時,李干杰表示,“你要說對企業局部的、微觀的影響一點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從長遠、宏觀和大局上看,是沒有影響的。加強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經濟是正相關的。 李干杰說:“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過程中,實際上也緊密跟蹤了這些地區的經濟數據,我們發現開展中央環保督察的這些省份,它的經濟各項指標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某種意義上來講比過去還要好。” 李干杰表示,環境問題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解決時間絕非一夜之間,推動和加強環境保護既是打攻堅戰,又是持久戰。因此,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環保部門非常講究策略和方法。一方面,對一些違法違規、污染環境的企業零容忍,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但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一廠一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他進而反駁了指稱環保部門搞“一刀切”的聲音,“所謂不分青紅皂白、不分好壞的 一刀切 是我們堅決反對的,總體上也是不存在的,即使個別地方發生過,我們都第一時間進行了糾正。即使對于那些違法違規的企業,也是根據情況,能夠整改的給予時間進行整改,并非一棍子打死。只有那些確確實實沒有生存價值,又嚴重污染環境,整治又沒有任何希望的,才最后關停。” 空氣治理 京津冀防治污染要量化剛性問責 對于備受公眾關注的大氣質量問題,李干杰坦言,盡管大氣十條實施四年以來的成效非常顯著,但空氣質量仍然很不理想,離老百姓的期待和要求有比較大的差距。諸如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地區、重點時段的污染程度更加嚴重,一些企業超標排放的情況突出等都是擺在環保部門面前的問題。對此,環保部門要堅決把大氣十條的這場收官戰收好、收圓滿。 據他介紹,“幾個月之前,我們就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認真深入地進行了研究,謀劃推動了相關工作,尤其是針對大家非常關注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當然,其他一些地區也在同步開展。” 他以京津冀和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為例介紹。環保部已經會同10個部門、6個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制定出臺了從今年9月份開始將持續到明年3月份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除這個方案之外還配套制定了6個專項方案。 “這個 1+6 的文件體系我們正在大力推動實施,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成效還不錯。”他還表示,這項攻堅行動,可不是打一次就完,以后幾年還會長期地把它堅持下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環保部開展的專項行動和制定實施的措施絕不是“運動式”,而恰恰是在探索和建立長效機制,并且現在看起來這種長效機制還是管用的。 同時,強化技術支撐,現在京津冀每個地級市都派了一個專家組,專家組到各個市指導各地加強污染防治工作。還要量化剛性問責,這也是在環保歷史上的首創。 李干杰表示,“我們準備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確保到2020年,污染防治尤其是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能取得明顯成效,其中一個標志就是我們在 十三五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里面設定的目標一定要實現,全國338個地級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必須達到80%以上,未達標城市PM2.5的濃度要平均下降18%,以2015年為基數。同時,還要為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這個目標做好謀劃,打好基礎”。而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這個目標,“對于大氣環境質量來講,恐怕不僅僅是全國平均水平,包括我們的一些重點區域,就PM2.5而言,年均濃度都應該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的標準”。 農村環境 2020年三分之一行政村環境改善 對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李干杰表示,生態環境的改善毫無疑問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一定會繼續堅持下去,目標是到2020年完成20萬個村,也就是說達到我們國家整個行政村的1/3左右,我們大數是60多萬個村。除此之外,環保部還將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作為一個重點在推進。 楊偉民表示,在鄉村振興戰略當中,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或者說是一個要求是生態宜居,過去應該說確實存在著重視工業和城市污染防治,對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投入的力量、投入的資金相對來講是不夠的,但應該說最近這五年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生態文明改革總體方案當中一個重要方針就是堅持城鄉污染治理并重,我相信今后各有關方面都會按照振興鄉村戰略的要求,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這樣一個方針,著力解決好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