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美舍河生態系統修復有成效,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成為市民休閑活動好去處。
保護好海南生態環境,是中央賦予海南的重要使命,是全國人民和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5年來,我省始終堅持倍加珍愛、精心呵護生態環境,生態優勢日益彰顯。環境保護工作久久為功,今年我省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制度創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守護好青山綠水。 連日來,在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結合實際及各自關注領域,圍繞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紛紛發聲、積極建言獻策。 1 環境優先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 成就亮點 報告指出,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最優先位置,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連續多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兩會觀點 省人大代表,白沙黎族自治縣細水鄉黨委書記林金妹: 細水鄉是松濤水庫的生態核心區,保護綠水青山就是保護金山銀山。我們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最優先位置,以生態底線思維謀劃全鄉產業發展,引導村民發展林業經濟、綠色種養,形成“一盤二帶三養四種”的產業種養特色新格局,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農民增收新型生態產業,堅持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同時,細水鄉還開展綜合整治,進一步優化鄉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確保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去年,細水鄉實現了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村民每人每年獲600元生態保護補償。保護森林、水源等生態系統跟每個人都有關系。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村民知曉生態保護紅線是區域生態安全的底線,也是“高壓線”,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少吃祖宗的老本,不砸子孫的飯碗”,呵護好海南的綠水青山,就是呵護好我們百姓的金山銀山。 省政協委員,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王萍: 去年海南首次以省委全會形式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決定,進一步用制度性安排鞏固和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省高院于2014年在全省中級以上法院設立了環境資源審判庭,全面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改革,實施環境資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審判模式,不斷加強對環境資源案件的審理。 建議不斷完善環境資源審判機構設置、逐步加強環境資源審判力量;規范環境資源刑事案件量刑;規范環境資源司法鑒定;大力開展涉環境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此外,建議涉環境資源保護罪的一審刑事案件回歸基層法院審理;建立環境資源行政執法司法協調聯動機制;全面設立海域環境資源巡回法庭;拓展多元化擔責方式;落實環境資源審判改革配套措施等。 2 長效穩健 不斷完善環保體制機制 成就亮點 報告指出,不斷完善環保體制機制,出臺并實施大氣、土壤、水十條,取消12個生態敏感區市縣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實現省域全覆蓋,試點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定實施生態環境責任追究和環境保護督察制度。 兩會觀點 省人大代表,陵水黎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麥正華: 過去一年,陵水不斷強化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工作,先后榮獲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最美中國·目的地城市等多項榮譽稱號,并進一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出臺《陵水黎族自治縣生態保護和建設行動方案(2017-2020年)》《陵水黎族自治縣貫徹落實中共海南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重要工作任務責任分工方案》《陵水黎族自治縣城鄉容貌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守好我們的“金飯碗”,要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生態文明項目建設、執法建設、制度建設為抓手,不斷完善環保體制機制。 省政協委員,省律師協會副會長符瓊芬: 如何識別、開發、引導和扶持生態友好型產業,應有明確的確認機制和監督評價機制,包括管理體制、責任主體、產業識別的方法、試驗準入流程、資金技術安排等都需要規范的管理和固化。要以法律的形式對民間自覺的生態文明行為給予認可、保護與監督;梳理生態文明的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從嚴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權,制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知識普及、人才培養、產業扶持、科學投入、鼓勵自覺、嚴格執法、加大懲處力度和科學立法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促進機制。 3 緊抓治理 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 成就亮點 報告指出,大力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綠化寶島大行動造林近200萬畝,完成生態修復22.2萬畝,三沙島礁種植苗木315萬株,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2.1%,森林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很好保護;鐵腕整治、依法拆除違法建筑2810萬平方米,清理存量用地28.9萬畝。 兩會觀點 省人大代表,定安縣定城鎮西門社區書記、主任王春香: 報告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我認為很準確,也很重要。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整治違法建筑、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土壤環境綜合治理、林區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六大專項整治,以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為抓手,持續加大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確保海南的生態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差。 在定安縣,我們社區也在縣里和鎮里的指導下大力加強環境整治工作,通過拆除亂搭亂建、清理衛生死角、綠化巷道、污水處理等,社區的衛生環境有很大的改善,如今的居民已經自覺形成了愛護環境的意識,不再“只掃門前雪”。 省政協委員,臺盟海南省委會主委連介德: 近年來,海南大力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效果很明顯。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我認為,隨著經濟建設、農業生產和休閑農業的發展,海南農村小流域水環境的保護顯得越發重要。 建議海南切實加強河道管理,切實加強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護和培育,大力推進生態修復、退耕還林、營造水土保持林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提高流域防御災害的抗逆能力;因地制宜,開發復合生態經濟系統,依據當地的社會、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積極采用傳統農業種養植方式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生態種養植模式及配套技術,進一步挖掘農林牧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能力;注重人居環境整治,包括房前屋后的綠化美化、簡易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固體垃圾的收集與處理等。 4 內外兼修 城鄉環境開展綜合整治 成就亮點 報告指出,綜合整治城鄉環境,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基本覆蓋,海口、瓊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三亞“雙修”成效顯著。 兩會觀點 省人大代表,海口市政務中心主任吳秋云: 海口通過“雙創”和“城市更新”,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理念深入人心。特別是在水體治理、濕地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贏得了認可。建議海口完善濕地保護執法機制,明確濕地保護工作的事中、事后監管權,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建立健全高效、順暢的議事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探索濕地保護共管共建共享機制;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工作。 省人大代表,新華社海南分社社長凌廣志: 海口通過“雙創”和“城市更新”,城市面貌、園林綠化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濱海大道就移除了原有的矮小灌木等,種上了椰子樹和大葉油草,既能節約成本,又達到了“透光見海、透綠見藍”的效果。海口美舍河采用生態修復的辦法進行水體治理,種上了紅樹林、修葺了親水棧道,改變了河道傳統的“三面光”模式,值得推廣。 省政協委員,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海南省分行資深經理劉丹: 海口“雙創”工作開展以來,強力整治各類突出的城市管理亂象,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棚戶區改造,逐步完善了城市功能。“雙創”讓海口發生了明顯的三大轉變,一是市容環境衛生轉變,二是群眾態度轉變,三是干部作風轉變。 海口“雙創”為我省城市管理積累經驗,具有向全省推廣價值。建議“雙創”推廣要采取一些如與為民辦實事相結合、與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相結合等有效方式。 5 河暢水清 全面建立河長制 成就亮點 報告指出,全面建立河長制,開工治理64條城鎮內河(湖),啟動168個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河道非法采砂得到遏制。 兩會觀點 省人大代表,樂東黎族自治縣縣長李永群: 當前,樂東已經建立起縣、鎮兩級河長管理體系,全縣河道均實行了河長制管理。河長制的建立,有效地調動了地方政府履行河湖管理和保護主體責任的積極性,有利于逐步恢復河湖功能,推進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等。 我建議,下一步,應該建立起河長制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跨市縣、跨部門、跨行業的水環境污染和水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形成全省聯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還應該盡快開展河湖排污口調查摸底和規范整治專項行動,摸清家底、排查隱患、列出問題清單、建立工作臺賬,逐段分解落實各級河長、湖長整改責任,確保規范整治取得實效。 省政協委員,省科協青少部部長陳冬霞: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農村污水垃圾治理,解決了一些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在進一步推進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方面,建議利用我省“多規合一”改革成果,把全省當作一個大城市進行規劃與管理,建立“省級主導、市縣主體、鎮村管理、村民參與”的農村污水垃圾治理工作機制。 同時,統籌規劃,分類施策,逐步解決農村污水垃圾污染問題,包括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對城鎮周邊的村莊、重點村和污水排放相對集中的村落可采取建設排水管網,優先選擇接入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或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統一處理等。此外,還應加大對村民的環保宣傳教育力度,增強村民參與污水垃圾治理的主人翁意識。 6 守護“最美資產” 開展專項行動守護海岸帶 成就亮點 報告指出,開展全島海岸帶專項檢查和整改行動,收回岸線土地近萬畝。 兩會觀點 海南省人大代表,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梁譽騰: 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岸線專項整治工作,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環保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摸排,以問題為導向,下定決心,堅決打贏海岸線整治攻堅戰。為此,市委全會研究通過了《中共瓊海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出臺了相關政策及工作方案,全市動員,對生態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 下一步,瓊海市委、市政府將按照省政府工作報告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的明確任務目標,周密組織,精心安排,真抓實干,認真抓好沿海防護林恢復以及退塘還林、還濕等工作,持續加大力度,對在生態紅線內的違法違規建筑等,進行堅決整治。 海南省政協委員辛悅國: 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是建設海洋強國、海洋強省的基本要求。建議健全各涉海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機制,建立涉海執法聯席會議制度。由省政府有關部門牽頭,組織涉海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總結分析當前形勢,評估研判下步趨勢,劃出敏感節點、重點海域,制定具體措施,適時組織聯合執法行動,形成管控合力,保持常態化高壓態勢,整治海洋環保熱點突出問題。 建立環海南島全方位立體化的近海監控系統,重點對沿海港口、入海口、排污口,島礁設施,捕撈作業活動及往來各類船舶進行動態監控,實現全時段實時預警,快速響應處置。 此外,建議加強海洋環保教育與學習,讓學生了解海洋、認識海洋、熱愛海洋、保護海洋,增強海洋環保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