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藍天保衛戰路線圖敲定 PM2.5治理將進一步加強 |
(時間:2018-6-28 8:55:01) |
PM2.5是懸浮于空氣中的顆粒物,來源復雜,當其濃度過高時,容易引起重污染天氣。隨著藍天保衛戰全面升級,PM2.5作為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被多次“點名”。不可否認,未來,精準施策,有效降低PM2.5濃度將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上海市環境保護局日前發布的《2017上海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上海去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其中,PM2.5、PM10、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氣污染物年均濃度創新低。 另外,根據媒權威媒體報道,珠三角作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PM2.5連續三年低于35微克/立方米。而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主要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顯示,5月份京津冀區域13城市PM2.5濃度同比降6.4%。 產業機構調整、能源結構清潔化、末端控制與交通污染控制等手段相繼發力,過去幾年,我國PM2.5濃度持續下降,類似“各地PM2.5再創新低”的新聞屢屢出現在報端。但階段性的勝利,并不意味著大氣污染防治可以放松,攻克PM2.5還需啃下一個個“硬骨頭”。 6月20日,在《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當前,影響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仍然是PM2.5。這也標志著,在今后的大氣污染防治戰役中,PM2.5是一個重要的攻堅戰場。那么,PM2.5到底長什么樣?PM2.5從哪兒來?PM2.5應該如何治理? 資料顯示,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而且,它能較長時間懸浮于空氣中,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污染越嚴重。 而PM2.5的來源非常復雜,可分為一次來源與二次來源,也可分為人為的與自然的。有研究表明,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形成的污染源是PM2.5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這些氣態污染物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還會生成的二次細顆粒物,造成二次污染。 今年3月,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打贏藍天保衛戰要突出重點改善因子,使PM2.5濃度明顯下降,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其中,PM2.5 被點名。因此,一直以來,PM2.5是治霾和藍天保衛戰中必須攻克的重點和難點。 據業內透露,即將出臺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也對PM2.5的治理做了詳細部署,重點治理鋼鐵、火電、建材等行業以及“散亂污”企業、散煤、柴油貨車、揚塵等領域;同時,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 具體而言,為有效降低PM2.5濃度,中國環保在線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控制源頭,淘汰落后的工藝和設備,加強“散亂污”企業治理;二、提倡使用清潔能源,如: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三、發展公共交通,減少車流量,提高機動車輛污染排放標準;四、強化施工揚塵污染控制,加強渣土運輸、道路遺撒綜合治理;五、加大餐飲業油煙及露天燒烤治理力度等。 當然,炎熱的夏季到來,臭氧污染也不容忽視,PM2.5應和臭氧協同治理。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大氣污染控制首席專家郝吉明所言,目前我國空氣質量管理已經進入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的深水區,治理的對象越來越難,科技支撐力度亟待加大。
|
|
|
|
推薦圖片 |
 | 習近平: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至5月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