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期,環保上市公司陸續公布中報業績,雖然整體不容樂觀,但工程類上市公司維持了可觀的增速,且工程項目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有利于重塑并提振市場信心。
分析機構認為,2018年上半年,有關環保的利好政策接連不斷,固廢、土壤、污水等“雨露均沾”,尤其是4月1日開始正式執行的環保稅,無疑給環保板塊帶來莫大利好。
不過上市公司業績的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估價表現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場對環保資金與政策收緊的擔憂情緒。
作為基建行業,環保行業從2016年受PPP模式的大力推動而獲得突飛猛進發展,但前期國家去杠桿對PPP造成一定影響,導致行業資金層面的收緊。
市場擔心PPP會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發展,這無可厚非,不過需要認清的是,這樣的擔憂情緒已經獲得緩解。
“去杠桿”轉為“穩杠桿”,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甚至有業內人士預計認為,新一輪基建投資可能取代房地產而成為下一輪穩增長的政策發力點,而無論是重點城市、區域還是農村發展,都離不開環保,所以基本可以判斷,本輪基建投資的天平有很大幾率向環保傾斜。
不過經歷本輪PPP帶來的資金緊縮等階段性難題,環保產業本身存在的風險也暴露無遺。
據了解,社會投資與是市場規模雙雙保增長,環保產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格局,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度推進,驅動力的變動,使得環保產業進入深入調整階段,三重風險凸顯:
第一,大量社會資本的跨界布局,無法掩蓋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的基本現實,而發展質量的低下,又引發產能過剩的風險;
第二,跑馬圈地,落子布局,環保企業的大規模布局,但核心技術的缺失或短板,可能引發技術空心化的風險;
第三,環保企業依托“綠色金融”融資緩解錢荒時,需要仔細辨別,避免金融運營的風險。
因此,培育具備核心技術實力與競爭力的環保龍頭企業,促進環保技術與裝備的推廣應用與普遍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而盲目的擴張投資可能引爆風險,不利于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目前環保行業估值處于5年歷史低位,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央環保督察、地方督察等治理工作不斷深入推進,勢必促進環保治理的市場需求,而此前尚未得到確認或落地緩慢的工程項目有望加快步伐,受其影響,環保半跨的估值上升通道打開,加配良機降臨。
“市場但的擔心基本上可以說是對資金的擔心,其實半年報的情況已經把目前的市場行情表明的很清楚,資金層面放松,那么市場悲觀情緒自然緩和。環保股有望表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可以適時配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機構人士說。
最后,我們建議從短中期入手,重視環保產業的中長期發展及投資價值,關注環衛、監測、危廢、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等高景氣度細分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