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生態環境部: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 |
(時間:2019-11-28 12:46:44) |
生態環境部今日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與往年不同,今年報告中應對氣候變化新增了“人體健康領域”的章節。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對此解釋,應對氣候變化對全人類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僅是對自然環境有影響,同時也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 趙英民說,科學界關于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也在增多,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我們正在努力提升適應氣候變化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推進建立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以及標準體系,同時不斷加強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疾病防控、疫情動態變化監測和影響因素的研究,制定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應急預案、救援機制,建立高溫熱浪與健康風險的早期預警系統。我們還不斷地強化適應氣候變化人群健康領域的研究,組織開展相關的健康項目,增強公眾應對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的能力。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潮流和趨勢。趙英民表示,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反映出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局性和長期性的,與社會福祉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同時也需要和國際社會攜手共同應對,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努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 在談到2018年來中國氣候工作取得的進展時,趙英民從六個方面作了介紹。 一是減緩氣候變化工作全面推進。持續落實“十三五”碳強度下降目標,初步核算,2018年全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保持了持續下降,而且這個數字已經提前達到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4.3%。 二是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有序開展。適應工作和減緩同樣重要,農業、水資源、森林、海洋、人體健康、防災減災等領域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工作繼續深化,中國還參與發起了全球適應委員會,積極推動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三是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我們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完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機制,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主管部門歸口管理、各部門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機制已經初步形成。目前,全國各地應對氣候變化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已經全部完成。 四是碳市場建設持續推進。陸續發布了24個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報告指南和13項碳排放核算的國家標準,碳市場相關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扎實穩步推進。 五是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在《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中,我們積極提出中國方案,為談判取得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不斷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六是氣候變化宣傳持續強化。各部門和地方積極開展“全國低碳日”活動,開展各種各樣內容豐富的宣傳活動,及時向全社會通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最新進展。通過近些年的努力,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在不斷提高。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