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2019北京環保成績單亮相 年度工作任務達標在即 |
(時間:2019-12-25 10:25:56) |
“2019年是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再創佳績的一年。”12月2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以下簡稱“市環境局”)總工程師劉賢姝在北京市生態環境工作年終盤點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今年1-11月,全市空氣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濃度創歷史同期最低;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同時,全市土壤環境總體良好,風險可控。 劉賢姝說,2019年,是北京首次統籌藍天、碧水、凈土總體布局,發布《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行動計劃》。根據目前的進展情況來看,有望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工作任務。 藍天:主要污染物濃度創歷史同期最低 2013年,北京啟動為期五年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并順利完成 “大氣十條”第一階段的任務目標;進入2019年,根據《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2019年行動計劃》,市城管執法部門將揚塵污染治理作為工作重點,深化大氣污染防治“一微克”行動,成效顯著。 據統計,1-11月全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創歷史同期最低。其中,PM2.5平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空氣重污染3天,同比減少10天。其中,順義區和海淀區空氣質量已接近生態涵養區水平。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科技國際處處長明登歷介紹,今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評估報告指出,1998至2017年間,北京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較1998年分別下降93%、38%和55%。“北京在大氣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已經取得許多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比如,在綜合治理機動車污染方面。1-11月全市淘汰國三柴油貨車4.18萬輛,累計推廣純電動車30萬輛。據劉賢姝介紹,今年首次將2.3萬輛重型柴油車納入在線監控平臺,實現精準執法、溯源監管;同時,首次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 為精細化管控揚塵污染,市環境局還出臺了《北京市揚塵管控工作意見》,明確部門職責、細化管理標準。施工揚塵處罰情況每月曝光,多部門聯合懲戒,提高揚塵污染違法違規成本。 同時,建成覆蓋街鄉鎮的PM2.5、TSP“雙合一”監測網絡,開展1700余條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每月排名通報。1-11月預計全市降塵量均值為6.1噸/平方公里·月,同比降20%以上。 北京市生態環境投訴舉報中心主任杜鳳軍說,今年5月自市級部門“接訴即辦”工作納入區委書記點評會范疇以來,市生態局考核成績實現“七連冠”,交辦案件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均為100%。 在此期間,實現動態清理“散亂污”企業360家。其中,實現50家重點行業企業完成揮發性有機物“一廠一策”治理;1.4萬余家餐飲企業完成油煙提標改造;對16個重點行業的1700余家企業建立空氣重污染應急減排清單,分級采取差異化管理。 碧水:全市污水治理率達94% 劉賢姝表示,保護飲用水源安全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在市、區兩級飲用水源區開展了調查評估,并將從水源地、水廠到水龍頭的飲用水水質信息按季公開。 據悉,今年市環境局通過全面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15個“掛賬”問題全部提前完成整改。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劉賢姝說,今年6月,全市已完成第二輪《進一步加快推進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三年行動方案”),并于7月份啟動第三輪三年行動方案。“依托前兩個方案,北京市污水治理水平已邁上了新臺階。” 截至目前,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4%。其中,通過開展“清河”專項執法行動,嚴查工業廢水直排問題;開展建成區黑臭水體交叉監測,鞏固黑臭水體整治成果等。 其中,豐臺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試點工作;大興區開展城市下游地區以城市中水為水源來源的河道生態修復試點工作。 據介紹,今年市環境局治水工作的最大特色,是其整體工作向農村地區延展。結合鄉村戰略實施,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印發實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比如,平谷區利用小型濕地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 此外,在深化區域聯保聯治方面,為實施密云水庫上游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全市聯合河北省編制潮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規劃;聚焦雄安新區,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機制,并進一步向市、區、縣下沉等 “從整個河長比例來看,上游好于Ⅲ類水體的河長從2015年的48%上升到2018年的54.5%,預計今年依然能夠維持50%以上水平。”劉賢姝說,眼下治污工作的最大重點,是逐步消除劣V類水體。目前,劣V類水體從2015年44.5%降至2018年21%,成效顯著,預計今年全年劣V類水體河長能夠控制在20%以內。 凈土:有望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據介紹,與大氣、水體治理工作不同,2019年是《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土十條”)頒布實施元年,凈土工作目前依舊處于打基礎、建機制的奠基階段。 據劉賢姝介紹,今年全市重點開展凈土工作共涵蓋四個方面。比如,推進土壤詳查和監測工作。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成覆蓋全市各用地類型的土壤監測網絡。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按分工對農產品產地、地質環境、園林綠化用地開展專項土壤環境監測。 其次,繼續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其中包括,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降低農藥用量。加強重點單位污染防治,首次將34家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單位管理;建立自行監測、風險排查和環境制度報告相關制度。 在管控建設用地環境風險方面。制訂并發布了《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技術導則》,用于規范建設用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技術要求;建立關停企業動態篩查機制,落實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 與此同時,在農業用地土壤詳查的基礎上,開展農用地分類管理。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因地制宜地落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 劉賢姝說,根據“土十條”規定,受污染耕地和受污染地塊的安全利用率要達到“雙90”。“預計今年我們有望提前完成’土十條’給北京市的任務。” 據悉,市環境局還將繼續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條例立法調研;強化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優化精簡環評管理范圍,按要求取消環保竣工驗收,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等;同時,繼續倡導“一微克行動”,形成良好社會共治氛圍。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