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視野】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艱難前行 |
(時間:2011/11/22 9:36:09) |
聯合國新一輪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開,這是國際氣候談判的又一次重要會議。 今年以來,有關各方已先后在曼谷、波恩和巴拿馬召開了氣候變化談判,強烈呼吁各國加強“談判誠意”,為推動德班會議取得預期成果做出努力。 首輪談判曼谷舉行:通過未來議程 分歧仍待解決 2011年聯合國首輪氣候變化談判會議4月3日至8日在曼谷舉行,其中3日和4日為會前專題討論會。《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進一步承諾特設工作組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會議于5日正式啟動。共有來自17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名政府代表、工商界人士、環保組織和研究機構代表出席會議。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指出,盡管2010年底于墨西哥坎昆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兩個談判軌道上都取得了進展,但并未對如何延續《京都議定書》做出決議。《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在2012年結束,若不能及時制定第二承諾期,人類減排溫室氣體的努力將會遭遇挫折,目前出現空當的可能性正日益提高。 菲格雷斯表示,曼谷會議取得了積極和建設性的進展,但各國間的分歧仍有待解決。爭議的焦點是,發展中國家代表希望根據“巴厘島路線圖”的授權,把尚未解決的氣候變化相關重要問題全部納入議程;而發達國家代表則希望今后的談判集中于部分問題,并爭取取得進展。 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團長蘇偉表示,中方認為會議通過的談判議程比較平衡。它以“77國集團加中國”提出的建議為基礎,反映了“巴厘路線圖”的授權,也反映了去年坎昆氣候變化大會所形成的共識。 他說:“下一步就是要按照通過的議程,抓緊時間進行談判磋商,爭取能夠就減緩問題、適應問題、技術資金問題等做出具體的安排,為全面落實‘巴厘路線圖’做出貢獻。” 4月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就今年內的談判議程達成一致,至此在曼谷舉行的201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首輪會議結束。 第二輪談判在波恩舉行:關鍵問題未突破 201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第二輪談判6月6日在德國波恩正式啟動。本次談判為期12天,主要任務是討論未來國際氣候協議的架構,為今年11月底在南非德班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做準備。來自18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本輪波恩氣候談判,談判于6月17日結束。 這次在波恩舉行第二輪談判按照4月在曼谷確定的議程展開,除了重點討論未來的國際氣候協議架構之外,與會者還對用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技術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各方以務實的態度在技術層面上達成了一定共識。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在會后表示,本次會議在碳交易機制、分享綠色技術機制、氣候基金管理、幫助貧窮國家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等問題上取得“明顯進展”。她說,解決《議定書》前途問題是今年的核心任務,《議定書》依然是基石,至關重要,需要高層面的政治指導。她說,在此核心問題上,談判各方在波恩創造性地和建設性地開發各種選項。但是各方在此問題上并沒有取得實質進展。 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團長蘇偉在會后接受采訪時表示,本次波恩談判會議是一次比較務實的會議,總體而言談判進程朝著正確方向在一步步往前走。盡管有曲折和反復,但各方認真對待氣候變化,愿意推進“巴厘路線圖”所確立的談判進程。在此次談判會議上,在《公約》工作組下成立了接觸小組,針對若干議題進行非正式磋商,按照“巴厘路線圖”確立的方向進行談判,共識正在形成之中。 關于長期資金,發達國家在波恩強調多種渠道共同籌集,包括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創新資金來源,引入市場機制,征收國際碳稅、航空航海稅。這就意味著提供資金的義務部分轉嫁到發展中國家身上,違背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蘇偉表示,希望德班會議在長期資金問題上有實質進展。從目前情況來看,2013年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還是零,德班會議應在2013年至2020年的資金落實問題上找到解決辦法。發達國家應履行其在哥本哈根會議和坎昆會議上所作的承諾,但目前發達國家討論長期資金的意愿還不夠。 分析人士認為,波恩會議與會各方在解決去年底坎昆氣候變化大會提出的技術性問題方面取得進展,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存續和如何落實長期資金等實質問題上未能彌合分歧。今年底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能走多遠,也將取決于各方能否在這些實質問題上達成一致。 巴拿馬談判:各國暗戰 “全面平衡”成最大期望 聯合國氣候變化最新一輪談判10月初在巴拿馬城悄然舉行,這是德班氣候大會前的最后一輪正式氣候談判。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菲格雷斯呼吁,希望各國在此次談判中能夠消除分歧,但談判卻仍未取得明顯突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關鍵議題上仍各持己見,互不讓步,特別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問題,雙方爭執不下。發達國家依舊不愿承擔責任。 在巴拿馬,各締約方就坎昆會議上確定的核心議題繼續上次談判,探討相關細節,各國為了在一系列問題上達成進一步的決定開展了許多技術性的工作,這些問題包括透明度、融資、碳市場、適應、技術和法律形式。 巴拿馬會議上,“平衡”是各談判集團在談到對德班大會期望時用得最多的一個詞,但內涵卻有很大差別。美國的“平衡”是指其他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和印度都應承擔強制減排責任。歐盟的“平衡”是《京都議定書》和長期合作行動雙軌減排承諾的平衡,即美國、中國、印度等主要排放國都要有約束力的承諾。而南非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指的“平衡”則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義,即落實《坎昆協議》和推進“巴厘路線圖”間取得平衡、雙軌談判的平衡、減緩與適應的平衡。 而南非德班氣候變化大會成功的關鍵是要不要《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沒有這一點,就談不到全面平衡的發展,也失去了氣候變化談判的基石。 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各方對氣候談判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都有了新的認識。德班會議是氣候談判進程的重要一站。專家指出,只有按照“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堅持《公約》和《議定書》雙軌談判機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德班會議才能在落實“巴厘路線圖”和在坎昆達成的協議方面邁出實質一步。 雖然經過三次預備會議,但各方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關鍵性問題上依然存在嚴重分歧,德班大會前景并不樂觀。正如南非總統祖馬所說,“德班大會顯然不會像逛公園那樣輕松,它將是一次艱難的會議”。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